查看原文
其他

全球研发中心:网红长沙的新征程

守护长沙的 长沙发布 2024-01-09


过去,长沙以文娱、文旅和新消费闻名,近年“科创”标签也越加鲜明。2023年9月1日,在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首开式上亮出了18个揭牌项目、16个签约项目、6个“云开工”项目。


科技创新,改变了过去经济发展、产业梯度转移的规律,有一定产业基础、人才资源禀赋的中西部城市觉醒,将重塑中国经济发展的版图。


(本文首发于2023年9月7日《南方周末》)


中联智慧产业城位于湖南湘江新区,占地面积约9000亩。图为中联智慧产业城航拍。


一座中国中部城市,想要成为全球研发中心。


放在五年前,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这是“天方夜谭”。放在五年后的今天,当长沙正式提出这一目标,更多人开始仔细打量这座城市。


这当然是一个野心勃勃的目标,但并非遥不可及。2023年9月1日,长沙举行“全力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首开式”,一口气亮出了40个揭牌、签约、开工的研发中心项目。


在此一个月前,长沙刚刚出台《市委、市政府关于全力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 奋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的实施意见》和《长沙市全力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的若干政策》。进展可谓神速。



以研发中心撬动科创高地


2023年前8个月里,共有五份关于鼓励和发展研发中心的新政公布,其中四份是关于外资研发中心,分别出自国务院办公厅、浙江、江苏、北京。长沙则把研发中心与科创高地做了强关联。


2021年3月发布的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》,明确支持北京、上海、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国际科创中心,建设北京怀柔、上海张江、大湾区、安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,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区域科创中心。


从各科创中心资源禀赋和具体实践看,北京主要利用高校、科研机构资源优势,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策源地,上海主要依托集成电路、人工智能、生物医药3大产业的创新高地;粤港澳大湾区则是发挥地处广东改革开放前沿、港澳国际化程度高的优势,打造全球最大的中试验证和成果应用推广基地。


不是每一个区域都有如此丰厚的资源禀赋。多个地方政府锚定了区域科创中心,长沙是其中第一个高调试图以“全球研发中心”来撬动“科创高地”建设的城市。


在前述两份文件里,长沙给自己设定的目标是,两年后(2025年),各类创新平台达到2600家,其中世界500强企业研发中心、领军企业总部研发中心等五类研发企业(中心)要达到200家以上;2030年初步建成全球研发中心城市,各类创新平台3000家以上,研发企业(中心)500家以上,现代化产业体系迈入国际价值链高端,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创中心。


要实现这一目标,长沙有一定的产业基础、研发资源为支撑。这里有国防科技大学、中南大学、湖南大学等58所高等院校以及中电48所等99家独立科研机构,近年高校在读大学生超过80万人,诞生了超级杂交稻、“天河”超级计算机、碳/碳复合新材料等世界级科研成果,也有工程机械、电子信息、新能源和智能汽车等优势产业集群。



从GDP和人口看,这是一个后劲十足的城市。2022年,长沙的GDP总量接近1.4万亿元,在全国城市中排名第15位,GDP增速为4.5%,在全国24个万亿GDP城市中排名第一。同年,长沙常住人口1042.06万人,在全国城市中排名第16位,同比增长18.13万人,在全国17个千万人口城市中增速排名第一。


在9月1日首开式上公布的项目,也展示了这座城市在产业、科研界的吸引力。其中包括淡水河谷-中南大学低碳和氢冶金实验室、蚂蚁集团中南研发总部、北京大学长沙计算与数字经济研究院、华为云工业创新中心、索恩格全球新能源产品和技术研发中心、爱尔全球眼科医学研究中心、澳优特殊食品全球研发中心、中联重科全球研发中心创新孵化基地、360全国科创研发总部(长沙)项目等在内,共有6家世界500强企业,14家行业领军企业,还有北京大学、香港城市大学等知名高校院所。


客观地说,在中国城市群里,有类似条件的城市并不止长沙一家。长沙以“全球研发中心城市”作为目标,仍然需要跨越一段不小的距离,需要更好地抓住科技创新带来的机会。



科技创新改变产业转移轨迹


长沙是湖南的省会。湖南以“鱼米之乡”闻名,长沙则是以“湖湘文化”积淀而来的历史文化名城,近年更以电视文娱、文旅消费为人津津乐道。

伴随改革开放,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获得最早的海外投资和产业发展机会,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落地中国,而湖南等内陆省份则成为中国劳动力输出地,包括农村人口、高等教育人才在内的大量劳动力去到了邻近的珠三角、长三角地区。

进入21世纪之后,随着东部地区的“腾笼换鸟”,产业从东部往中西部地区梯级转移,中西部迎来了制造业发展的机会。同时,今天的企业不仅仅是生产制造的主体,更是科创主体,它们每年投入大量资金做研发,为在市场竞争中胜出。伴随数字化、智能化的产业升级与变革,内陆地区迎来了新一轮发展机会,甚至带给它们前所未有的后发优势。

蓝思科技(300433.SZ)是一个很好的案例。蓝思科技的创始人周群飞,是在1990年代从湖南去到深圳的“打工大军”一员,在工厂开始学习和掌握生产技术,随后创业。2003年在深圳成立公司,2006年随着产业转移回到湖南,从手表玻璃起家,现在是全球触控功能玻璃面板最大供应商,2022年营收470亿元人民币,投入研发21.05亿元,研发人员1.8万人。


最初的产业转移,可能有环保、劳动力成本因素的驱动,但在市场竞争驱动、科技创新的赋能之下,这不是一次产业平移,而是伴随企业主导的技术跳跃式发展,企业获得了新发展,也给地方带来了全新的崛起机会。

不需要在沿海城市,企业同样可以在全球产业链中有一席之地。2020年上市的安克创新(300866.SZ),更是一个立足全球平台,整合全链资源发展的典型。

公司创始人阳萌,是1982年出生的长沙人,赴美留学、成为谷歌工程师。2011年在长沙成立公司,自创品牌、长沙生产、全球销售,聚焦笔记本充电器、充电电池、键盘、鼠标等小众品类,在消费电子行业里一骑绝尘。2022年营收143亿元人民币,研发投入10.80亿元,研发人员1800多人。

不仅中国企业看到了这样的机会,外资企业也有类似的布局。

总部在德国汉诺威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大陆集团,2018年决定在长沙建立全球首家5G工厂,把5G技术应用于智能制造和供应链管理。

2023年4月工厂竣工,成为大陆集团在全球的首家5G数字化超级工厂。同时,大陆集团中国区智能制造创新中心也在此挂牌,旨在引进全球先进的数字化技术以及管理理念,集聚世界科技人才、创新资源等开展人工智能应用、大数据研究、前沿性技术研究等。

大陆集团的布局,当然也是因为长沙、株洲、湘潭的数字智能汽车产业集群,比亚迪、广汽三菱、中联重科、中车时代、北汽等企业的生产制造基地。与此类似,2023年7月,舍弗勒大中华区在长沙启用第二研发中心。


强省会,更需开放式合作


2022年4月,中共湖南省委、湖南省人民政府出台《关于实施强省会战略支持长沙市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》,提出完善省会功能、做强现代产业、打造战略平台、激发市场活力、提升城市品质,持续增强长沙市的全省辐射力、区域引领力、全国竞争力、全球影响力,到2026年,要形成工程机械、电子信息、新能源和智能汽车、生物医药等8个制造业千亿产业集群。

前面提到的蓝思科技,既没有落地周群飞的老家湘乡(湘潭下辖的县级市),也没有去到株洲,而是放在了长沙。这是因为,省会城市的教育、人才、交通、营商环境等资源和综合配套能力,对企业的吸引力往往大于其他城市。因此,长沙与周边城市的协同、联动极为重要。

从新中国成立后的现代工业产业发展历史看,长沙的工业基础其实远不及紧挨着它的株洲。在计划经济年代,株洲被列入新中国“八个新建重点工业城市之一”,诞生了第一辆电力机车、第一台航空发动机、第一枚空空导弹、第一块硬质合金等新中国工业发展史上的340多个“第一”。

今天长沙的产业龙头企业,大多数是在进入21世纪后发展起来的。在南方周末企业科创力数据库,截至2022年底,长沙共有上市企业90家(多地上市不重复统计),其中仅有8家企业的成立时间在2000年以前。

90家企业中,79家在2022年有研发投入,中位数为7452.16万元,最高的是华菱钢铁(000932.SZ),64.53亿元。

华菱钢铁的前身,1990年代末由湘钢、涟钢、衡钢联合组建,是湖南省内湘潭、涟源、衡阳三地钢铁公司大整合的结果。


中联重科(000157.SZ)由长沙建设机械研究院改制而来,主要从事工程机械、农业机械等高新技术装备的研发制造,是目前工程机械的龙头,也是智能制造的典范。

如果说这两家公司是此前计划经济时代留下的果实,其他研发投入排名靠前、营收体量大的企业,多数为研发强相关或21世纪以后成立和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。

近年长沙的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在10%以上,2022年占GDP的比重接近30%,也让这一经济体更显年轻和活力。

智能装备、智能终端、智能网联汽车、先进计算、先进存储能、功率芯片,在这一轮数字化、智能化产业变革中,这类企业都是较早获得技术红利的一批。

2010年,长沙获批建设中国第三个国家级超算中心,为今天的数字化产业集群打下了基础。新一代自主安全计算系统集群,已经吸引了长城、飞腾、麒麟信息、湘江鲲鹏、国科微、景嘉微、拓维信息、科创信息、创智和宇、奇安信、深信服等企业入驻。

预计2025年全部建成的世界计算·长沙智谷,将建成算力规模达1000P(P指10的15次方)的湖南公共算力中心,这也被看作长沙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的算力底座、生态基础。


与此同时,长沙也在不断加强与外界的开放式合作。

2019年,香港城市大学与长沙签订合作协议,并在长沙和深圳共建城大长沙创科中心和长沙-城大异地孵化器。在9月1日的首开式上,香港城市大学与长沙签订新一轮合作协议,建设香港城市大学长沙创新研究院和粤港澳科创产业基地,联手本地高校联合培养创新博士、硕士,推动更多城大科研成果和人才在长沙落地生根。

2022年1月,北京大学、长沙市人民政府、湖南湘江新区管委会签订《共建北京大学长沙计算与数字经济研究院合作协议》,研究院目前共有157人,围绕先进计算、数字化转型和数字经济等领域的关键核心问题开展基础研究、应用研究和政策研究,为北大的科研成果寻找应用场景,也为长沙注入创新动能。

正如中科院院士、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主任郭华东在首开式的发言中所说,“我们的高精尖不止存在于北上广深,更要带动各地均衡迈向高水平发展,最终构建面向全球的科技驱动源。”

来源丨南方周末

记者丨李一跞 摄影丨郭雨滴、冯庆超

编辑丨刘灿华 校对丨罗建勋

审核丨杜进


这些精彩内容不要错过!

小布快报>>>

湘琼美美与共,长沙跨山赶海 #长沙人的朋友圈#


国内首创!高端医疗设备“长沙造”


麓山景区部分区域实行临时性管控


扫描二维码关注小布,解锁更多服务!

戳这里,让小布知道你“在看”~👇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